学人风采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人风采 > 正文
学人风采
“讲好玉师故事 助推申硕工作”(第四期)——科研育人
发布日期:2020-07-23 作者:廖鹏飞 来源:宣传部

前言: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打造教师这张名片,积极配合申硕工作,学校通过《玉溪师范学院报》、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陆续对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宣传报道,以展现我校教师育人风采。

1.jpg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安镇宙

安镇宙,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高校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目前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在学术期刊和国际国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30余篇,SCI或EI检索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2项,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云南省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1 项,获得发明专利 7项,外观设计2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1部。

一、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项目,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指导陈可飞、杨春柳、匡丛维、邓梨欢、羿聪五位学生完成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无线传感智能机器人的群体行为研究》,发表论文两篇,获得外观设计专利两项。2018年,指导陈可飞、罗顺同学参加“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大赛,作品“基于Ardu⁃ino智能探险机器人的设计”在决赛中排名第12位,获银奖第二名。结合玉溪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玉溪师范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合作,组建学生团队,基于计算机3D虚拟现实技术,完成帽天山数字博物馆项目,让帽天山博物馆网络化和数字化。指导赵斌、杨云飞同学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设计的“基于VRML的帽天山数字虚拟博物馆的设计与实现”,荣获2017年云南省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指导刘正伟、颜坤燕同学参加2019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作品获云南省一等奖,泛珠三角州计算机作品大赛三等奖。

二、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

有效使用校企合作平台,结合大学生创业训练的要求,完成2017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一项;与云南卡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指导迟蕾蕾、陈代旺、杨德永、乐华峰四位同学完成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宠物服务信息交互平台》,迟蕾蕾同学成功尝试在通海开设“拓荒者专卖店”的实体店;指导徐志鹏、陈代旺、杨德永、迟蕾蕾四位学生完成《农村信息进村入户推广平台》项目,获玉溪师范学院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三等奖;指导自雯燕、张艳梅、胡倩、杨傢、杨红博、熊远玻六位学生完成《速尝鲜果蔬外卖》项目,获玉溪师范学院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育人过程中,始终提醒自己,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始终提醒自己,科研决定教学的深度,在“教中研,研中教,向科研要质量”,努力处理好教育科研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尽心培养学生。

2.jpg

教师教育学院 单新涛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科研工作,乐于与学生相处。在工作中,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不断提升个人在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水平,同时积极指导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平台,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这些论文中,既有个人成果,也有指导本科生和来我校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发表的。其中一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5.3)全文转载。一个项目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立项(2019.3),实现了教师教育学院在部级科研项目立项上的突破。

响应省教育厅号召,我积极撰写论文并参与评奖。2016年4月,撰写了《“卓越的大学教师”之我见》一文,作为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做党和 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征文作品,获得一等奖。2017年5月,撰写了论文《基于“双导师制”的本科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参加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论文评选活动,获得三等奖。

在多项学生科研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指导。其中2016年5月 — —2018年5月,我指导2014级5位同学申报的《大学网络通识课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项目,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从选题论证,到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再到资料的整理分析,论文的撰写、投稿和发表,我都尽职尽责,积极指导学生。最终,项目按期结题,并公开发表论文3篇 (均为学生第一作者,我本人为通讯作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能够看到学生不断成长,是我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和科研工作者最大的欣慰。

目前,我校致力于与华东师范大学、玉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合作,我负责参与“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基础教育研究院”相关课题立项工作的方案制定,为玉溪市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搭建平台,以服务于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地方教育的发展。

或许与其他老师相比,自己的这些工作和成果还显得微不足道。但我由衷地为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而自豪,为学生不断地进步而欣慰。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教好书、育好人,把自己所学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学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今后,我将促使自己更加扎实地开展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

3.jpg

地理与国土工程学院 秦发侣

秦发侣,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现任地理与国土工程学院讲师,持有注册测绘师、系统分析师(高级)等执业、职业证书,双师型教师,九三学社成员。曾荣获“玉溪市高层次引进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等荣誉称号。

目前主持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1项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并积极带动地理与国土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组建科研团队,群策群力共同申报玉溪市“农作物种植模式与土壤属性演变大数据监测与模拟实验室”。部分成果发表为 SCI 和 CSCD 收录论文。

专业建设和教学方面,主要担任测绘工程专业负责人和2019级测绘工程班的班主任。目前主要承担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今后工作中将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并努力将研究所得转化为知识传授给学生,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4.jpg

外国语学院 张红云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爱“教书育人”这份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希望用我的辛勤付出来造就一代又一代新人,使他们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脊梁,让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学不是单向的,而是老师与学生的统一,老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的全部。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和学生将创造出伟大的力量。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经过近19年的磨练,让我获得了抵御无知和愚昧的力量。在教学的道路上,我正在走向知识的海洋;19年的教学历程,让我明白了,我是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我还要做什么;19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了“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不忘“初心”, 时时把搞好教学与科研放在心上。尽管搞科研“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上下而求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科学研究,我相信,只要坚持,结果就会美满。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我已年近不惑之年,但面对创新、竞争的“市场”,我不放过业余时间的一分一秒,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把自己的专业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钻研泰语及泰国的文化习俗,博览全书,认真复习,精心准备,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知难而上,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假期时间刻苦努力,只身到北京复习备考,如是三月有余,最终考上并顺利拿到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博士毕业文凭,为我今后的教书育人和科研事业增添了力量。教研结合,以研促教,教研一体、相得益彰才能使学校不断发展进步。因此,即使在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也始终不忘事关学校发展壮大的学术研究。我把几年来的知识积累撰写成书并将其拿去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名为:东南亚神王文化研究,该书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对于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学术研究是搞好教学的源头活水,没有学术研究,教学就会失去动力,没有生机。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只要申报条件达到,我都会抓住每一个机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虽然申报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会尽百倍的努力去争取。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2016年我获得了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这个项目的获得,大大地增强了我做科研项目的自信心,也为我进一步申报其它科研项目打下了基础。

我不仅自己积极主动地撰写论文、出版学术著作、申报项目,还引导年轻教师也参与到论文撰写、项目申报之中。目前,小语种专业的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势头正方兴未艾。相信小语种专业的科研成果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