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1:玉溪师范学院获评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情况统计表 )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2020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职)认定结果的公示》,拟认定228门课程为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5门,线下一流课程157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52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4门。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秦杉老师的《货币银行学》获评“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传习馆张汉东老师的《绝版套色木刻》获评“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鲁旭媛老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Ⅰ、Ⅱ)》获评“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商学院彭牧青老师的《创业理论与实践》获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特”在哪儿?几位老师对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有什么经验、意见和建议?在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如何冲刺国家一流课程?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采访了几位老师。
秦杉老师: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的混合式教学
(资料图-2:秦杉老师给同学们讲解金融知识 )
“推行混合式教学的关键之一是让学生在线下愿意学、主动学,这就需要老师们有针对性的研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采访期间,秦杉老师表示。在《货币银行学》混合式教学的探索过程中,秦杉老师把有科学性、知识性、权威性与艺术性的财经类纪录片及微课引入网络课程平台,通过鲜活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将抽象的财经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自学”、 课中“研学”、 课后“助学”三个环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寓教于乐’的教学特色还体现在构建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现个性化学习。”在秦杉老师课堂上,‘生活中的金融学’‘当前金融热点’等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均为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认识生活中的金融现象和金融问题并制作“微课”分享,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金融知识的兴趣更浓厚了,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大大提升了。在《货币银行学》混合式教学探索过程中,秦杉老师课程团队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与讲话精神为指南,将金融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实现将学习专业知识与加强思想政治素养更紧密联系的教学目标。
关于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秦杉老师也有自己的思考。“下一步,课程团队将按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以及金课的‘两性一度’基本标准,加强教学研究力度,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标准为目标,稳步推进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从‘学科—专业—课程’视角,审视一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本质,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因‘校’制宜、扬长避短,实现‘学科—专业—课程’的相互衔接。”
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秦杉老师表示:“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应聚焦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变,做到识变、应变、求变,在立足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的前提下,开展课程门类以及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团队等方面的革新,加强产教融合视角下一流课程建设研究,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支撑工商管理‘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张汉东老师:在文化传承中培养健全人格,在艺术熏陶中弘扬民族精神
(资料图-3:张汉东老师向同学们讲授版画知识)
“让瓦猫起舞,用刀尖绘画,使南虫升华,将湄公河次区域金木土石布歌诗舞等五彩斑斓的民族民间文化带进大学课堂,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自信道路,从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度为学校锻造了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本科教学工作会暨校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典礼上,张汉东老师团队的颁奖词让人印象深刻,而张汉东老师关于宇宙、生命、家园,自由、淳朴、信仰,艺术、民族、传承的故事则要从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讲起。
张汉东老师立足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带领团队成员聚焦绝版套色木刻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已有15年。多年来,在张汉东老师的主持带领下,《绝版套色木刻》课程先后被列为云南省精品课程,国家在线视频公共通识课程,云南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国际慕课”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他将满腔热忱献给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初心,努力做到“既成经师,又成人师”。
怀着求学问道之心,在一个冬天的早晨,笔者带着学生走进了张汉东名师工作室。温暖的阳光从窗口散射进来,通透的丁达尔光线洒落在展品上。工作室内,一位长者正和几位年轻教师聊着什么,走近定睛一看,那长者正是张汉东老师。原来,张老师正和团队探讨《绝版套色木刻》课程国际化相关事宜。简单说明来意后,采访很快进入正题。张老表示,《绝版套色木刻》课程的特色,一是文化传承,二是美育实践,三是社会服务,四是品牌塑造。张老师告诉我们,绝版套色木刻在版画艺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是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它独特的创作技艺让作品具有一般版画种没有的印痕美,可以让创作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艺术情感。
据了解,围绕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和学校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张汉东老师带领团队精心打造的《绝版套色木刻》课程已完成了线下课程、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并相继投入运行中。截止目前,张汉东老师团队的《刀尖上的刻画——云南绝版木刻赏析与应用》已在智慧树平台运行了3个学期,累计选课1.27万次,覆盖学校64所,累计互动9.76万次,课程得到省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
“在向大众开放教学,进行美育实践的同时,我们也在传承和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张汉东老师通过课程带领学生开展美育实践,帮助学生擦亮发现美的眼睛,开拓创造美的思维,培养鉴赏美的能力。“美育的熏陶是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的,学生通过绝版木刻获得的价值提升,必将在各行各业服务于社会中显现出来”,张汉东老师强调。据了解,在张汉东老师线下教学实践中,学生除了可以认真欣赏作品之外,还可以亲自动手、认真雕刻。让学生在浮华喧嚣的世界里专注于技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还引导学生审美实践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为培养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鲁旭媛老师:挖掘本土教学资源,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资料图-4:鲁旭媛老师与同学交流互动)
“概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中核心课程,从2015年开始至今采用的是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拓宽了概论课“教”与“学”,构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采访中,鲁旭媛老师娓娓道来,采访氛围和鲁老师的课堂氛围一样轻松活泼。为提高工作效率,本次采访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经历了一天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笔者线下一个小时的刨根问底后,晚上9:36分,鲁旭媛老师依然耐心的回答笔者的问题,就像她课后认真为学生答疑解惑一样。谈及课程的亮点,在笔者和鲁旭媛老师聊天的微信对话框中弹出了这样几行字:“在创新教学模式下,大力利用本土资源,形成校本化教学资源,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我在概论课中融入了聂耳和国歌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聂耳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访谈中不难发现,鲁旭媛老师非常重视课程的延伸。她在实践教学中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多次带学生到校外参观聂耳纪念馆和聂耳故居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一手史料,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鲁旭媛老师充分利用了优质教学资源,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思政课的实效性,实现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很好的践行了她“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实现学生的‘获得感’”的教学理念。
谈及优质课程建议,鲁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注教学对象,热爱教学,在教学中发现‘真问题’并在教学中破解。继续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主线,打造出概论课网络教学新亮点,深化实践教学”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
彭牧青老师:校企协同,专创融合,助推边疆应用型人才培养
(资料图-5:彭牧青老师带领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是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院系的重点支撑专业,彭牧青老师及团队所教授的《创业理论与实践》作为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构建起“学研赛创”联动的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双创”教育提升贫困生能力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树立对未来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实现以实践育人成果推动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紧扣学校建设一流地方应用型大校的办学定位,以校企协同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综合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获奖率和获奖层次明显提高,就业后也普遍表现出了更强的工作能力和环境适应性。”这些育人成效,既有力支撑了学校“云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和商学院“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院系”的建设,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谈及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的支撑要素,彭牧青老师认为:“首先要有一流的教学团队,其次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最后要有一流的教学成效。”据了解,《创业理论与实践》已形成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为主体的“双师双能型” 课程教学团队,该团队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该课程充分链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形成“情景教学+项目研究+竞赛挑战+企业实践”的特色教学内容,打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据彭牧青老师介绍,近三年来,所授课的学生团队申请各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7个,累计申请研究经费总额超过30万元,且跨学院合作、多学科交叉的项目占比达60%以上。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赛奖项7项,省赛奖项42项。其中,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荣获实践专项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比肩,实现了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成果突破。需要指出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云南乡村,其中超50%来自贫困山区。
对于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未来建设,彭牧青老师表示:团队将继续坚持“经理人潜质+创业者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构建“目标嵌入、内容优化、方法变革、考核多元”的课程持续改进机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进一步发挥慕课、虚拟仿真等资源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价值,探索实施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双创”教育手段,最大程度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资料图-6:校党委书记张学武在教学工作会上作动员讲话)
(资料图-7:校长马力作教学工作报告 )
近年来,玉溪师范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把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放在办学的突出位置,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以教师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以学分制综合改革为抓手,以人才强校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优质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硕士点建设为引领,以高水平人才培养示范高校建设为目标,系统推进“学分制改革”“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一流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学校每年召开人才培养工作会、科研工作会及教学工作会三个重要会议,指导本科教学改革工作,聚焦学科、专业、课程各领域,努力营造“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校长马力曾在不同场合分析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并强调其重要性;学校先后邀请了省内外专家作专题培训,聚焦本科质量,加强综合改革,努力开创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局面。(文/董正福 周虹)